世界是浮躁的,但他們是安靜的。在日復(fù)一日的生活里,他們用雙手留住了一座城市的記憶。張家港在線網(wǎng)、“無線張家港”新聞客戶端策劃推出系列報道《尋訪港城傳統(tǒng)手藝人》,記者把鏡頭對準(zhǔn)我們身邊可愛又可敬的“手藝人”,仔細聆聽生活的耳語,或許你能找回最淳樸的心聲。今天推出第十九篇。
小時候,各種廟會集市上,都少不了糖畫藝人的身影。小小的攤位前,總會擠滿了一群小饞貓,望著玲瑯滿目的糖人眼里放光。糖畫拿在手上,也要欣賞許久,不忍破壞可愛的造型。孩子的回憶里都帶著糖畫甜甜的香氣。
在錦豐香草園內(nèi),52歲的鄒崎彬架上卡磁爐熬糖,以糖為墨,以勺代筆,在大理石板上繪制飛禽走獸、花草蟲魚,把童年的記憶變成了自己的一項絕活。
糖畫,顧名思義,就是以糖作畫。據(jù)考證,糖畫起源于明代“糖丞相”,即步入年關(guān)之時,因祭祀需求,將糖化作糖漿,澆鑄成形,其中以文官居多,故而得此名。
鄒崎彬是地地道道的錦豐人,年輕的時候曾經(jīng)是一名煉鋼工人。2009年,他跟哈爾濱一位朋友的爺爺學(xué)習(xí)了制作糖畫?!?span style="color: rgb(79, 129, 189);">我平時也喜歡畫畫,當(dāng)時張家港沒有這個技藝,我想著學(xué)會了能把糖畫帶回來,這邊的孩子就能吃上正宗的本地糖畫了。”2011年學(xué)成歸來,鄒崎彬開始了他的糖畫生涯。
鄒崎彬畫糖畫的神態(tài)完全是在創(chuàng)作一件藝術(shù)品,只見他舀起一勺熱乎乎的糖稀,勺向前斜伸、微傾,糖稀便緩緩地從勺中落下。糖稀在接近大理石的瞬間,手帶動勺子,或抖、或提、或頓、或放,時快時慢,時高時低。頃刻間,一幅歡樂的圖畫已躍然石上。待糖稀凝固后,用一根竹簽黏合支撐,一件可觀賞又可食用的藝術(shù)品就完成了。
可別小看這短短幾十秒鐘的徒手操作,里邊暗藏著外人猜不透的秘密。糖畫既簡單又復(fù)雜,簡單的是它的原料只有糖,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一銅鍋,但是有很高的技術(shù)要求。
做糖畫最難的就是熬糖。為了學(xué)習(xí)熬糖,鄒崎彬琢磨研究了2個多月,用過的白糖和麥芽糖五六十斤,才摸索出適合的比例。
熬糖的火候也很重要,鄒崎彬說,火小了,糖太嫩,不黏;火大了,糖太老,太硬,不夠粘稠容易斷;如果熬得老了顏色就很深了,小孩子吃了會覺得苦,冬天比夏天要熬的稀······這些全憑經(jīng)驗來把握。
畫的時候必須要一氣呵成,糖稀涼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,所以,畫糖的動作要快,圖案的線條不能間斷,必須一根糖絲下來。
糖畫的圖案也沒有圖譜參照,畫稿全在頭腦里。十二生肖、花鳥魚蟲、飛禽走獸,隨著縷縷糖絲的飄灑,便栩栩如生地呈現(xiàn)在面前。
鄒崎彬介紹,糖畫不僅僅是大眾常見的圖案,還有三維立體的糖畫和彩色的藝術(shù)畫,只是這些技法,平時很少展示。
鄒崎彬是張家港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糖畫繼承人。如今,張家港只有鄒崎彬一個人在做糖畫。他很樂意傳授自己的手藝,只是苦于沒有人來學(xué)。鄒崎彬說,再過幾年他想收兩個福利院的孩子教授糖畫技藝,不僅能解決他們的就業(yè)問題,還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。等年紀(jì)大了,他就和妻子兩個人,開一輛車周游世界,走到哪里把糖畫帶到哪里。
如今,每到雙休及節(jié)假日,鄒崎彬都會在香草園售賣他的糖畫。買糖畫的大多都是小孩子或者年輕情侶,節(jié)假日生意會好些,最多的時候,一天能賣500幅糖畫。
鄒崎彬的微信名叫“弄潮的魚兒”,他說因為自己是雙魚座,加上有句話叫“要做時尚的弄潮兒”,自己也要與時俱進,緊跟潮流?,F(xiàn)在,小豬佩奇的糖畫非常受歡迎,賣100個里有80個都是小豬佩奇,還會有一些TFBOYS、鹿晗等等明星的名字。
?
“我希望這項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,每次看到小朋友拿著我做的糖畫,很開心的樣子,我就覺得非常開心,這畢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手藝,我既然學(xué)會了就要把它傳承下去。”
?想吃或者想學(xué)的小伙伴可以聯(lián)系他,聯(lián)系方式:15150219875
請記住那些漸行漸遠的老手藝,不要讓它們消逝在記憶中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