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幫助沿河自治縣實現(xiàn)精準脫貧,多年來,張家港在提振其經濟發(fā)展水平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。而扶貧先扶智,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,張家港通過巧思為沿河百姓送去了一份特殊的禮物——“24小時土家書房”,為當地百姓打造最美閱讀空間。
在沿河自治縣民族文化廣場上的24小時土家書房成為當地百姓日常休閑的新選擇。該書房由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贈建,建筑面積26.25平方米,藏書3000冊,總投資60萬元。
▲沿河小學生正捧著讀書,讀得津津有味。
“這里離周邊學校比較近,我的兒子一有時間就來這里閱讀,有時候我陪他一起閱讀,不僅感受閱讀樂趣,也增加了與孩子的感情?!毖睾邮忻駰畋髮τ浾哒f。
24小時土家書房在全國首創(chuàng)人臉識別智能管理系統(tǒng),將人臉采集與身份證、手機號、微信綁定,注冊后系統(tǒng)會自動采集面部特征,方便讀者“無卡”進入,同時還具有自助借還辦證、遠程監(jiān)控、數據分析等各種功能,是新一代無人值守的智能圖書館。該書房還率先引入了兒童優(yōu)先的閱讀理念,專設少兒閱讀區(qū),少兒圖書數量達到了館藏總數的三分之一??此浦皇且淮螘康馁浗?,實際上更是東西部地區(qū)對現(xiàn)代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分享。
據了解,沿河文化設施相對落后,縣域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尚未建立,圖書館專業(yè)人才相對缺乏。沿河自治縣圖書館館長劉安榮告訴記者,原來在老圖書館一年的借閱量在兩萬多冊,從土家書房建了以后,僅去年下半年借閱量就達到了四萬多冊。從今年六月份以來,土家書房達到了38800多人次。
以土家書房為依托,今年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又贈建了兩座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,是繼去年為沿河自治縣贈建土家書房之后,送給沿河自治縣市民的又一重量級“文化大禮”。
驛站以圖書為載體,以閱讀為媒介,共有藏書5000多冊,主要為易地扶貧搬遷至縣域居住的居民提供服務。一家位于沿河自治縣人流量最為密集的烏江廣場,建筑面積60平方米,藏書4100冊,有新思想學習區(qū)、親子閱讀區(qū)、科普閱讀區(qū)、文藝閱讀區(qū)、數字閱讀區(qū)和文化志愿服務區(qū)等;另一家位于沿河民族風情街,建筑面積40平方米,藏書3100冊,具有淳樸民風引導、良好家風培育和文化志愿服務等功能,同時建立了“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隊”“親子閱讀啟蒙教育隊”“脫貧攻堅政策宣講隊”等3支文化志愿服務隊。兩家“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”都采用智能管理24小時開放,市民通過“刷臉”、刷身份證或微信即可隨時進入驛站體驗,不僅使沿河自治縣市民的閱讀權利得到保障,也為異地搬遷安置到縣城居住的貧困人員提供了有效文化服務載體。
“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”自今年5月31日建成試開放以來,招募文化志愿者30人,開展文化志愿服務126人次、服務時長442小時;收集到市民需求27條,設計并實施文化志愿服務項目3個,惠及市民1400人次;試開放期間,盡管每天只有短短2個小時,截至11月1日已接待讀者28833人次,新注冊讀者1206人,包括去年建成的土家書房在內,注冊讀者總數達到了3684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3人。
沿河自治縣縣委副書記宋選文表示,“24小時新時代文明實踐驛站”是以圖書為載體,以閱讀為媒介,以志愿服務為紐帶,集黨建、少兒、成人、數字閱讀和志愿服務于一體,是當前脫貧攻堅中開展智志雙扶有力方式,是打通宣傳群眾、服務群眾、教育群眾、關心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有力平臺,將推動沿河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效、持續(xù)、深入開展。
(融媒記者:任黎明 徐亮 沈小恒 陸健 黃紹瑋)